开封相国寺里“酒色财气”诗欣赏
相传,宋代文豪苏轼一日在京都(开封)相国寺与佛印和尚对饮。酒意兴至,佛印和尚就佛家十戒中所说的酒、色、财、气即兴挥毫: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
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佛印和尚从佛家戒条出发,认为酒、色、财、气是阻挡人们长寿的四堵墙,但人们却往往都迷恋于酒、色、财、气,总想藏入这垛墙中。如果有谁能够跳出这垛墙,那么,即使不能活到百岁,也会长寿的。无疑, 佛印和尚对酒、色、财、气的描绘评价是消极的,是持批判的态度的,不过对我们今人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对此,苏东坡也即席赋诗一首相和: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显然,苏轼是从人与酒、色、财、气的相互关系着眼来写和诗的。在东坡先生看来,酒、色、财、气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它们。从苏东坡的和诗来看,他的态度是:酒可以饮,但不可过量,以不醉为佳,这才是饮酒的高明之处;色,是客观存在,但真正的豪杰必是不为美色所迷惑;人为了生存不能无财,但决不可以取无义之财;气,对于人而言,自然是难免的,但人必须能自我克制,做到和气忍让,这样,气自然就会消去。无疑,这是东坡先生联系酒、色、财、气,提出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态度,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是可取的。
后来宋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同游相国寺,看到墙上的“酒、色、财、气诗”颇觉新鲜。神宗也要王安石和一绝。王安石稍加思索,即和诗一首:
事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
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王安石这首诗的意境高明之处在于他把“酒、色、财、气”都赋予了积极向上的色彩,成了安邦定国、国富民强的重要杠杆。请看, 在王诗的描绘中,酒,成了识礼、守礼的必要条件;色,成了人气兴旺的重要依靠;才,成了民众发奋的动力;气,成了国家蓬勃向上的生机之所在。这样的手笔无疑是对酒、色、财、气固有内涵更深刻的揭示,也显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推行改革的大宋宰相的独创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今人读之,也不禁为之拍案!
王安石的这首诗刚一收笔,即获神宗及随从喝彩,也激起了宋神宗的诗兴大发。他当即吟道: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这位神宗陛下描绘歌颂的完全是一副歌舞升平、国运昌盛的太平盛世。这是宋神宗作为皇帝不能不自我标榜、自我吹嘘的,但它毕竟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心态,一种追求和愿望,从而也就表现了对酒、色、财、气的又一种理解,赋予了它们一种社会理想。
四位身份不同的古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理解和诗作,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具有现实感,令人深思,启发我们对当今社会许多问题的思考方式。
这四首诗实际上再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综合统一整体,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关系来对它们进行反映,才有可能更加地完整认识和再现对象,从而达到更深刻把握对象的具体真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说,由于反映事物的角度的不同,侧面有异,横看成岭侧成峰,因而他们显示的艺术境界就各个相异,体现的艺术理想自然也就远近高低各不同了。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更完整、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和认识就是辩证思维所要求的对具体对象要作具体分析和认识,也就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当达到的辩证思维水平和应具有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天欣赏这四首诗的意义所在。
评论